<%@ Page Language="VB" ContentType="text/html" ResponseEncoding="gb2312" %>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科技与科普>>畜牧业
    畜牧业


过渡期奶牛的营养之谜


 
来源/作者: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 2006-10-17 编录: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
 

 

  JalTleS.Drackey著(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动物科学院61801)
  马建译(达农威生物发酵工程技术(深圳)有限公司518038)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过渡期母牛的健康问题是导致牛群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后果使牧场的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大(Ferguson 2001)。过渡期饲养管理不当会造成产奶量下降、繁殖效率低下和代谢疾病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增加每千克牛奶的饲料成本而且降低牧场整体营业收入。奶牛养殖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由营养、兽医和管理三方紧密配合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饲养管理策略,帮助奶牛平稳地渡过产犊前后这个关键时期。使泌乳早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性能。
  过渡期母牛生理上的变化是一种自然和本能的活动。因此,在这一期间对于营养和环境管理的目标应该围绕着以下几个要点来制定:
1)产犊时及产犊后的一段时间里尽量使母牛食欲最大化(不必过分强调干物质采食量)。
2)给母牛饲喂适口性好、营养平衡和可消化率高的日粮,尽量满足其营养需求和最大限度地维护瘤胃功能。
3)维持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虽然动员体脂肪对母牛来讲是“正常的”事情,但在产犊前后应尽量使体低到最小程度。
5)产犊前后,设法维持血液中钙和镁的浓度。
1 临产阶段营养管理的几个注意事项
1.1 碳水化合物
  近年来,给临产阶段的牛的做法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普遍采纳(Grummet 1995;Minor et al 1998;VandeHaar et al 1999)。增加淀粉饲喂量与增加瘤胃内丙酸产量存在相关性,它可以引发胰岛体脂肪代谢。增加日粮淀粉含量也有改善总干物质采食量、日粮消化率和瘤胃发酵的趋势(Grummer 1995)。产犊前日粮中增加谷物的另一个好处是让瘤胃组织和瘤胃微生物适应产犊后日粮类型的变化(Goff and Horst 1997)。与仅饲喂消化率低的粗饲料相比较,饲喂谷物饲料能够增加瘤胃壁乳头的长度(Dirksen et al 1985)。有人提议在增加挥发性脂肪酸之前应该设法使瘤胃壁乳头伸长,因为这能够增加瘤胃的吸收面积并且有助于防止产犊后酸中毒。但是,最近也有研究认为给母牛饲喂专门的临产阶段日粮并非是保证其能够顺利过渡的主要因素(Andersen et al 1999)。
  也有一些其他方法能够帮助新产牛增加对能量的摄取量。饲喂优质粗料能够对日粮能量浓度产生较大影响。高纤维的饲料副产品,如大豆皮、甜菜粕、玉米麸质饲料和粗小麦粉等,都有较高的消化率并且能够帮助提高对总能量的摄取水平。
1.2 蛋白质
N  RC 2001标准关于蛋白质需求的总体描述和相关的析因计算都表明成母牛在临产阶段对粗蛋白的需要不超过12%,这和NRC 1989对干奶牛所做的说明一样。针对氨基酸所进行的所有代谢需要计算显示这个数量等级的蛋白质应该足以满足母牛身体的需要(Bell 1995)。通常情况下进行的试验演示并没有显示出给临产阶段成母牛日粮中多添加蛋白质的预期好处(NRC2001),但是给头胎牛提供15%~16%的粗蛋白是有益的(VanSaunet al 1993;Santos et al 2001),因头胎牛干物质采食量较低并在生长方面对氨基酸的需求较高。
  产犊时,因泌乳而对葡萄糖需求迅速增加使奶牛对自身葡萄糖的供应能力达到了极限。饲料采食量和瘤胃内丙酸产量的增加要比产奶量的增加慢得多。产犊后的头一周,我们估计由日粮中碳水化合物经瘤胃发酵后产生的丙酸数量与实际所需要的丙酸供应量之间可能会出现500克/天的缺口(Drackley et al 2001)。生糖氨基酸有可能被用来弥补这个缺口。为证实这个估计。最近采用间接法测量发现,将产犊后头一周的数据与产犊前的数据相比较,母牛在肌肉蛋白代谢的速率呈3倍的增加量(Overton et al 1998)。就生产实践而言,这个估计强调了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并且暗示在产犊后为了能够尽量地满足机体对葡萄糖的需求应该立刻给每头母牛每天提供500克的蛋白。
1.3 脂肪
  脂肪的能量浓度较高.因此在产犊期间和产犊后借助于添加脂肪来减少能量负平衡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做法。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过渡期的母牛并没有对此做出相应的回报。对许多类似研究的概括性结论表明,在泌乳早期的日粮中添加脂肪会使得母牛每天的干物质采食量下降约0_3千克,但可观察到的脂肪作用效果却是个变数(Chilliard 1993)。此外,在抑制泌乳早期母牛体脂肪代谢方面,添加脂肪没有显示出任何效果(Chilliard 1993)。有报道说在泌乳开始后的头几周添加脂肪似乎并不能够增加产奶量(Grummer 1995)。因此,在新产牛日粮中建议不要使用高剂量的脂肪添加剂。如新产牛能单独分组饲养,可按照此建议来实行。
1.4 母牛体况
  费格斯和奥托等1989年试验表明:体况低于2.5分的母牛将会减少产奶量并存在繁殖方面的隐患。如产犊后能够给母牛使用优质日粮并真正做到自由采食.那么在产犊时体况为3分的母牛与4分的母牛在产奶量方面基本相同。然而,这种较为理想的情况在牧场很难遇到。对于大多数牧场管理者而言.将产犊时母牛体况的目标定在3.5左右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方案。假设新产牛的管理是好的,那么在产犊之后较瘦的牛应该比较肥的牛有更好的食欲。
同时有实验结果还表明: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给干奶期母牛饲喂能量浓度更高的日粮,并试图以此来增加在该阶段体况偏瘦母牛体重的做法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的。Kunz等所做的类似试验也持有同样的观点(Kunz et al1985)。
1.5 饲养管理和母牛舒适度
  在新产牛给料时要确保有5%~10%的饲料富余量而花费的人工和成本是值得的。同样,所有牛f包括新产牛、胆怯的牛和头胎牛1都必须有足够的料槽空间以便在其想采食时能很容易地吃到饲料。饲料应该保持新鲜,给料通道每天都必须清扫和保持干净以防止残料堆积和饲料发霉,气候潮湿炎热地区更为重要。
  除了自身代谢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营养性应激”(如过渡期日粮养分配置不够合理)之外,过渡期母牛可能还要面对一些额外的环境应激影响(Grant and Albright 1995)。如:热应激、过度拥挤产生的应激、传染病的挑战、牛舍通风差、糟糕的地面、不舒适的畜栏、分群管理不当、母牛缺乏运动和饲养人员的粗暴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