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为期11天的访欧行程成果丰硕,在农业、能源、金融、文化、核能、航空、城镇化、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多领域签下协议。其中牛奶和乳制品生产是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中荷两国就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牛奶产量两个方面达成了重要合作协议,势必影响世界乳业的发展趋势。
成果一:伊利与瓦大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与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共同见证下,中国最大的乳品企业伊利集团与荷兰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达成了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协议。这是中荷建交以来两国合作的首个体系化食品安全项目。
据报道,该体系将结合两国实践,针对生物细胞培养,评价生物细胞安全和功能因子等方面的最新技术达成合作,同时将率先引入大数据概念应用于两国乳制品的质量分析。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透露,该体系将率先针对牧场管理等奶源上游的技术进行先期开发,制定饲料及土壤等方面的环境因素评价体系及追溯机制,全部建成后,还将实现中国与欧盟乳品检测系统的同步。而这一合作,将主要由2月份刚刚在荷兰落成的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落实开展。
成果二:中国牛奶年产量将提高到400亿公斤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就奶制品合作签署协议。根据这一协议,荷兰的奶制品行业专家将在未来几年帮助中国把年产量提高至400亿公斤。去年中国全国生奶的总产量为353.1亿公斤。
据专家介绍,目前伊利等大型乳企旗下的牧场,管理、设备和技术和国外旗鼓相当。但目前中国一头成母牛的年平均产量在5-5.2吨之间,荷兰为7-7.5吨,新西兰、澳大利亚为7.2-7.5吨,美国平均8.5吨,以色列平均10吨。这是中国奶源供应长期偏紧的原因之一。荷兰以家庭牧场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值得学习,这也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倡的建设家庭农场、家庭牧场是一致的。
哈佛商学院战略和竞争力研究所的报告分析称,荷兰是继德国和法国之后欧盟的第三大乳制品出口国,乳制品是荷兰食品出口最大的贡献者,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1%。荷兰已连续11年保持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目前在荷兰的中资企业和项目近4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