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奶荒”的消息屡见报端。11月4日,据中国之声报道,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奶源大省河北省部分地区再现乳企疯狂抢购奶源风潮,奶源供应吃紧,多品牌液态乳制品涨价甚至断货。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奶荒”?多位乳制品行业人士总结了几大原因:首先,受新西兰恒天然曝出“肉毒杆菌”事件和斯里兰卡召回涉嫌污染“双氰胺”奶粉事件影响,进口奶源的质量安全遭质疑,所以国产奶源受到重视和关注;其次,长期以来养殖源头利润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由于此前一直未解决防疫等配套措施,奶牛养殖成本越来越高。不少奶农杀牛卖牛,甚至转行离开奶牛养殖业,导致生鲜乳缺口很大。相关权威数据显示,乳制品大省陕西的奶牛存栏数2008年是53.39万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牛头数开始下降,到2009年,降至43.46万头,2010年开始回升,到2011年,奶牛头数又下降至45.2万头,2012年为46.9万头。
为了缓解奶源供应的缺口,保障原奶质量的稳定,自建奶源一直是不少乳企的“突围之路”。然而,现实太“骨感”。多位行业人士提出,投建奶源基地,投入大、周期长,饲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很多企业难以承受。以前,建一个千头规模的牧场只需1000万元,而现在随着奶业生产标准的不断提高,建牧场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估计需要四五千万元。而另一座压在企业头上的“大山”则是,大型牧场对奶牛的品种、牧场的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要求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记者在与行业人士交流中得知,完全实现百分之百的牧场来解决奶源,也不太可取。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奶牛养殖是一个投资很大、回收很慢、风险很大的行业。企业既要自办奶源,同时又要兼顾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总体上会给企业带来投资压力;另一方面,企业都自办牧场,解决奶源供应后,那么现在有两三百万的奶农,以后还该不该养牛,他们养了牛卖给谁,这样就将涉及整个农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所以,还是得走社会化分工和奶农自养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