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产量5000万吨,这是“十二五”规划给中国奶类产业制定的目标。目前,我国奶类总产量即将达到4000万吨,虽然成绩不俗,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和未来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相比,我国奶业才刚刚起步。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仅希望喝到奶,更希望喝到绿色、安全的奶。因此,从奶源到奶车,从仓储到杀菌,从灌装到检测,从包装到成品出库……只有在牛奶产业链的全程采用苛刻的标准,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呼和浩特市南郊,养牛大户崔志刚管理着一个拥有1000余头奶牛的现代化牧场昭君牧场,人称“青城第一牛人”。对于奶源的质量监控,崔志刚有着切身的体会。昭君牧场是蒙牛的合作牧场,在他看来,蒙牛要求严苛、近乎无情。
“买什么牌子的饲料、怎么储存,都要写在协议中,蒙牛还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同时,对于兽药的购买和使用、水质情况,甚至连牛粪和污水的处理,他们都有严格的规定。”实际上,崔志刚暗自庆幸,因为这一切保证了自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亚洲收奶量最大的乳品企业之一,蒙牛每天对原奶的需求量达到1万吨以上。蒙牛通过投资扶持、技术指导、协助供奶方融资等多种方式,使奶源的供应由原先“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奶站模式,逐步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牧场模式转变。
为进一步提升牧场原奶比例,蒙牛的自建牧场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去年2月初,蒙牛全资子公司富源牧业正式成立,通过自建自营牧场,蒙牛进一步加强了对优势奶源的掌控。截至目前,蒙牛在全国已拥有自建、在建、参控股及合作牧场1800多座。
实际上,蒙牛严控的不只是奶源。从送奶车驶出牧场,到最终牛奶送到消费者手上,这个全程都有“贴身保镖”悉心护卫,以确保产品质量尽在掌握。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蒙牛六期工厂,奶车一进场,检测员就爬上了近5米高的奶罐车车顶,取奶样送入检测实验室。蒙牛对原奶的检测包含理化、微生物等54项指标,比国家标准规定的更为严格。经过检测合格的原奶,从奶罐车通过管道进入生产车间。
有了解中国乳业了解蒙牛的人士告诉记者,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分散养殖模式,乳业产业链的复杂多样、分散化,与消费者之间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等等。这些困惑产生的根源,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提升没有与乳业发展的速度同步。因此,破解这些困惑,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推动中外乳业深度融合,嫁接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全面提升中国乳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据了解,去年4月,孙伊萍出任蒙牛总裁。此后不久,中国、丹麦两国农业部牵头成立“中国-丹麦乳品技术合作中心”,成立中丹乳品技术合作中心,旨在引进Arla Foods公司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蒙牛的质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