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推动乳制品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帮助奶农和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奶业恢复和振兴。3年多来,尽管还存在着基础薄弱、诚信缺失等诸多问题,但中国奶业逐步摆脱了三鹿奶粉事件的严重影响,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乳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全力打造好奶源,中国乳业发展安身立命之本
9月初,记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伊利集团现代牧业科技示范园区看到,这里已经实现自动化挤奶,在对奶牛进行清洁后由机器自动挤奶,挤出的奶直接进入储奶罐,冷却后由运奶车直接运到伊利的生产工厂。
据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对挤奶过程有明确要求,奶牛在挤奶之前要先进行牛体清洁,每头牛都有自己的消毒纸巾,用完便丢弃,挤出的前三把牛奶不要,然后再由机器挤奶,挤完后还要进行药浴,然后进行设备清洗及记录,一旦原奶出了问题还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牛”。
好的奶源是乳品企业发展的基础。从2008年起,国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和小区建设,重点对水电路、防疫、挤奶设施及饲草料基地等进行改扩建。目前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超过33%,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提升。
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三鹿奶粉事件后,农业部门全面开展奶站清理整顿,连续4年开展生鲜乳专项治理,通过自查、省间互查、重点抽查等方式,不断强化奶站许可管理,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清理非法收购营运黑窝点,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市场秩序。
同时,我国还大力推进奶站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全国现有1.3万个奶站,比2008年减少6890个,奶站的设施设备、卫生条件、检测手段等明显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全程监测不留死角,努力为消费者生产“放心奶”
“5:30分车辆开出,5:45分进入高速路,6:12分车辆突然停止前进,请重点关注……”这是日前记者在伊利集团看到的视频监控定位系统运作实况。这家公司已经在全国所有给企业送奶的运输车上都安装了定位系统,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在线监控,对运奶车到站、到厂时间、中途停车详情以及不符合收购标准的原料奶的去向都能全部监管到位。
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过去无法管控运奶车,只好采取“人盯车、人盯站,人盯人”的土办法,层层把关,但管理难度大。2008年以来,伊利集团在奶源管理上加大了信息化管控投资力度,由此还多了一个新工种——GPS回放员,专门查看每辆到厂运奶车行驶轨迹、停车时奶罐状况,检查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疑点,有对收购原料奶“一票否决”的权力。
从2009年开始,农业部门连续4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通过专项监测、飞行抽检、隐患排查等手段,逐年扩大抽检范围,提高抽检频次。全国已实现奶站监管和生鲜乳监测两个全覆盖,即监测计划覆盖全国所有奶站,覆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
截至2011年,农业部门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5.6万批次,三聚氰胺检测值全部符合国家管理限量值规定,未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物质等违禁添加物,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比2008年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全面强化生产过程控制,中国乳企水平不逊外国企业
在伊利集团的原奶实验室、产品实验室和致病菌实验室里,记者看到液相色谱仪、酶标仪、抗生素检测仪等高端检测设备。企业负责人说,他们投入5亿多元配置检测仪器,建立了包括在线检测、出厂批检、风险监测的全方位检测体系,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生产过程上,伊利集团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四标一体”综合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率先通过了HACCP认证。
在流通环节,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ERP网络系统,通过规范物流承运商、经销商产品出入库信息记录等在线适时跟踪产品流转去向,保证了从原奶、工厂、物流、经销商、产品配送等环节上实现产品信息一一对应。
国家质检总局近年来不断加大乳制品的监管力度,落实生产许可、监督检查、监督抽查、产品召回、风险监测等工作,开展乳制品监督检查,深入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
为提高准入门槛,全国质检系统在2011年完成了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全国1176家乳制品生产企业有701家通过审核获得生产许可证,淘汰了一批生产条件差、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低的乳制品生产企业,淘汰率达到40.4%。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生产许可重审,乳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我国乳品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