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澳大利亚奶牛出口量已经膨胀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由于中国人对乳制品需求量的加大,估计今年逾八成的出口奶牛都将落脚我国,尽管如此,依然难以满足国内消费者快速增长的喝奶需求。
中国狂“扫”澳大利亚奶牛
据《澳洲人报》报道,前不久,奶农GregMartin带着42头优良小母牛到了维州北部的Shepparton,将搭乘列车至Portland,再乘船前往中国。
数据显示,5年前,澳大利亚养殖户只向中国出口了1600头小母牛,而在2011年~2012年,他们已为中国送来总值4400万元的36450头母牛,很多养殖户在瞬间累积百万元。澳大利亚乳业部门称,2012年6月末,这一出口量将达到55000头。
根据世界贸易信息服务机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斥资2.5亿元购进10万头小母牛,其中澳大利亚占了近一半,今年这一数据有望冲至85%。
澳大利亚牛价飙涨或抑制订单
澳大利亚养殖户以每头最高可达1600澳元(约合人民币1.02万元)将奶牛全都卖掉,这是几年前4倍的好价钱。
据悉,2011年上半年,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奶牛约1.7万头,占上半年进口奶牛总量的49%,平均每头奶牛的到岸价格约为2484美元(约合人民币1.56万元)。据专业人士分析,若6月澳大利亚本土奶牛价格涨至2300澳元(约合人民币约1.47万元),加上在澳大利亚隔离检疫等费用约350欧元(人民币约2238元)及海运费约1000美元(约合人民币6289元),每头奶牛到岸价将高达2.3万元。若要运到牛场,还需加上我国隔离检疫45天约3000元,这样澳大利亚进口奶牛到达牧场的价格将达2.6万元。
国内某家进口奶牛代理机构称,由于澳大利亚本地奶牛价格高涨,致使到岸价上涨,预计未来进口合同签订数量会下降,导致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奶牛到货时间放缓,而从其他国家奶牛进口的数量可能相对增加。在目前我国只允许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3国进口活牛的情况下,进口优质牛源不足的局面仍将存在。
市场:牛奶价格年年攀升
专家预计,今年,中国的乳品消费量将达到2300万吨,比上年增加200万吨。目前中国液态奶生产企业近600家,约占乳制品生产企业总量的80%;而常温奶占据中国80%左右的液态奶市场份额。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奶价稳步上涨,消费者逐渐对每年的牛奶调价习以为常。
日前,笔者从商务部发布的全国牛奶零售价格走势图上看到,从去年11月至今年4月下旬,全国牛奶零售价已从每升8元多涨到每升9元多,平均每升上涨了约0.3元。
近年来,无论是伊利、蒙牛、光明等品牌奶还是地方品牌奶,几乎年年都上调产品价格,且一致将其归因于成本上涨。每次价格涨幅一般在5%~10%。除了明确调价,乳企每年还推出新品,也令乳制品整体价格不断升高。
蒙牛在财报中透露,蒙牛牛奶借助中国乳制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推出多款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以进行市场拓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2011年,蒙牛液体奶收入增长25.4%。
解析
原因一
国内需求大增原奶供应不足
我国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制品进口量大幅增加,随着消费者对乳制品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乳制品市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原料供应不足的压力。
据专家介绍,我国年人均牛奶消耗量为11升,还达不到韩国人和日本人消费量的1/3,更别说澳大利亚人的103升了。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人的牛奶消费量将大增。
中国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九强认为,过去10多年,欧美奶业呈负增长,但中国市场才刚起步,未来的需求将会很大。目前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年增长率为20%。
美国食品和农业政策研究院报告称,尽管2000年~2007年中国原料奶生产增长速度达20%以上,但从目前到2025年,估计增速只能在5%左右。到2019年,中国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将翻番。专家还称,中国进口的乳制品成本要低于本国生产的乳制品成本。
美国乳业创新中心最新全球报告称,目前中国的原料奶生产成本高、资源匮乏,投资当地牛场建设也只能有限增加原料奶的供给。
中国乳制品进口是国际乳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报告称,中国的乳制品进口量已居全球第一。
原因二
乳企建万头牧场热情高涨
据了解,大批进口奶牛最终都被送给国内各地新建的大型牧场。
“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一时间,万头牧场建设蔚然成风。蒙牛奶源供应商——现代牧业,现已建成并运营的万头牧场16个,在建牧场4个,拟建牧场10个,2015年前将完成30个万头规模牧场建设,奶牛存栏量将超过26万头,日产高品质牛奶3000吨以上。
伊利也计划增资建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建设1.5万头规模的牧场。
上海光明已建设了海丰万头牧场;河北三元宣称在3年~5年建成2万头奶牛牧场和20个畜牧场型奶牛基地;完达山与河北贝兰德合作成立的新公司计划再建4个万头牧场。
在中国乳企挑起的“军备竞赛”面前,外资也坐不住了,新西兰恒天然同样表示要在中国兴建万头规模牧场。
王丁棉分析,“三聚氰胺事件”后,散户式的奶牛养殖被认为不易监管。在政策扶持下,各地纷纷开始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