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Language="VB" ContentType="text/html" ResponseEncoding="gb2312" %>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中国乳业万头牧场大跃进 或隐藏另一乳业危机

 
来源/作者:

中国奶业信息网

发布时间:

2012-01-12

编录: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国家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随即建设大规模牧场成为中国乳业的主流。中国奶业养殖似乎从一个极端“散养”走向另一个极端“万头牧场”。

  在尚未判断中国是否适合建设万头牧场之前,乳业巨头们早已开始对牧场规模盲目追捧。“政策层面的准入条件和市场层面的需求回升,是奶源大跃进的双重幕后推手。畸形的产业政策直接催生了万头牧场模式的流行。”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涛认为。

  而热衷于GDP数字的地方政府又乐见超大牧场的兴起,在土地优惠、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购牛补贴、担保贷款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无疑又为万头牧场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美国环球育种公司技术总监兼董事阿里斯迪尔就指出,从小牧场直接到超级牧场将是一场灾难。一旦口蹄疫、疯牛病等瘟疫发生,后果不堪设想。问题不仅限于此。养殖污染问题也备受诟病。

  其实一直以来,万头牧场都被部分专家认为是“作秀”,或者是企业宣传的噱头,或者被隐藏在背后的具有诱惑力的政府优惠政策所吸引。

  实际上,牧场运营商们的投入一直很少,大多数款项都是由当地政府补贴款、银行贷款组成。现代牧业董事长邓九强就曾公开表示,现代牧业所有的土地都是政府无偿提供。更有甚者,少数牧场通过手段直接套取国家补贴资金。河南淇县畜牧局副局长、畜牧局党组成员就曾虚报奶牛数量以套取政府补贴。在万头牧场大跃进的背后,又藏着各种隐忧。

  万头牧场大跃进

  三聚氰胺事件让我国乳品行业上游的原奶供应环节的安全问题暴露无遗,为了解决危机,地方政府对规模养殖建设给予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

  大多数专家并不反对规模化养殖。他们认为,相对于分散的养殖方式,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所面临的生产安全问题更加可控,也可较好地在奶源上控制牛奶安全。这也是从三聚氰胺事件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悄然之间,“万头牧场”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

  蒙牛最大的奶源供应商现代牧业,截至目前,已建成运营的万头牧场16个,在建牧场4个,拟建牧场10个。2015年前,现代牧业将完成30个万头规模牧场的规模与经营,奶牛存栏超过26万头,日产高品质牛奶3000吨以上。

  其他各大知名乳企也不甘示弱,纷纷进行万头牧场建设计划。尽管蒙牛已参股建设16个万头牧场,但仍计划未来3至5年陆续投入60亿元,建设20个左右超大规模的万头奶牛牧场。伊利也计划增资建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在呼和浩特建设1.5万头规模的牧场。

  上海光明也已建设了自己的海丰万头牧场。河北三元宣称在3-5年时间建成2万头奶牛的牧场和20个畜牧场型奶牛基地。完达山与河北贝兰德合作成立的新公司计划再建4个万头牧场。经历三鹿事件教训之后的新西兰恒天然表示要在中国兴建万头规模牧场。

  一时间,万头牧场建设蔚然成风。乳业专家王丁棉解释,万头牧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是因为迎合了国人“大就是好”、“小容易乱”的思维。三聚氰胺事件后,散户式的奶牛养殖被认为不易监管,是危机产生的源头,因此遭到批判与清剿。在政策的扶持下,各地纷纷搞奶农舍“集中营”开始规模化生产。

  他指出,每一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奶牛养殖搞规模化发展本身没问题,但过度的规模化却不可取,其在经济效益上也未必是最佳。

  此前,三元、光明牧场规模均在千头左右。王丁棉认为,在澳亚万头牧场的宣传蛊惑下,光明等企业被挟持了。“没有万头牧场,就好像养牛技术不行一样。万头牧场错误地成为了优质奶源的代名词。”

  迫于压力,光明的金山牧场亦被迫走超大规模路线,现拥有超过6000头奶牛,却身受其害。由于规模太大,管理不善,金山牧场2007年至今已连续三年亏损达数千万,每头奶牛年单产能力也从建厂初期的八九吨下降至五六吨。

  一向以“全产业链模式”作为卖点的飞鹤国际,却在乳品企业纷纷通过建设自有奶源向上游产业链布局的背景下,将自己的牧场股权全部出售。至此,飞鹤将不再拥有自建牧场。

  飞鹤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出售股权更多是基于战略调整、集中发展下游的考虑。“但我们在奶源上仍有保障。我们与受让方签订无限制地优先供应飞鹤的相关协议。”飞鹤成为了国内自建奶源大潮中首个退出者。

  曾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养殖业的利润很少,做起来很辛苦。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些大企业的争相进入以及项目相继上马。

  隐藏背后的利益

  “万头牧场”的口号不仅是宣传的噱头,还可获得政府具有诱惑力的优惠政策。营销专家雷永军就曾直言不讳地说,一些牧场只是把“万头规模”作为宣传口号,其实就是幌子,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

  为了提高奶牛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转变奶牛饲养方式,国家每年都会投资数亿元用于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对于符合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的建设项目,国家会在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挤奶等配套设施及饲料基地建设上给予支持,并根据规模进行项目补助。

  其中,年存栏200-499头的养殖小区,中央平均补助投资50万元;500-999头的养殖小区平均可获补助100万元;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平均补助可达150万元。同时,地方政府可视财力情况酌情安排配套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以现代牧业的马鞍山牧场为例,该牧场于2005年9月底开工建设,2006年上半年建设完成。总投资2.5亿元,但现代牧场的直接投资仅为4000万元。其中马鞍山市农发行贷款1.5亿元,马鞍山财政配套补贴和项目资金6000万元。包括600万元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600万元给予牧场基础设施补贴;1546万元给予奶牛补贴,一头国内奶牛补贴1000元,进口一头补贴2000元。

  现代牧业董事长邓九强也曾向记者介绍,国家对规模化、养殖设施化进行补贴,对奶农用地进行优先审批等。“中央政策是一头好的奶牛补贴1500元,每一件农业设施补贴150元等。今年,现代牧业共从国家获得补偿四五千万。”

  规模化养殖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之上,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更是大力推出优惠政策。甚至在农民不知情的情况下,政府就已私下替农民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

  现代牧业的招股书显示,马鞍山现代牧业有限公司肥东分公司与肥东县白龙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合同,后者2383亩土地租给前者,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但当地村民却反映,现代牧场占地时,无论是村一级政府还是村民,均未与现代牧业签订任何协议或土地租赁合同,合同是由镇政府与现代牧业签署。

  现代牧业也曾公开表示,公司在租赁与使用集体所有制土地时未面临任何阻力,所获土地均为政府无偿向企业提供。上万亩土地的无偿使用,各种资金的支持,此等好事岂能错过?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有一些牧场每年养个两三千头,即使亏本了,但是有政府的补偿,还有免费的土地使用,因此最终也是盈利的。因此,不乏套取国家资金的情况,而此种现象并非没有先例。2010年,河南淇县畜牧局副局长、畜牧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就因虚报奶牛数量、套取政府补贴而被判刑。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或仅为其中一隅。

  在2011年的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上,一位国家发改委官员就表示:“规模化养殖,值得支持,但是需要适度,万头牧场是作秀。”乳业专家雷永军直言不讳地说,万头牧场根本就是一个骗局,是和地方政府达成的某种合作关系。

  大小企业发展两重天

  对于动辄投资上亿元的万头牧场来说,政府欢迎,落地容易。但对于小规模养殖厂,在国家的整顿风暴中被迫关门,而仅存的小规模奶牛养殖场融资渠道更是不畅。对于散户来说,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更是落实不到位。

  从各超级牧场建设计划来看,每个“万头牧场”的投资额在3亿-5亿元。对环保、防疫等各项要求的条件也比较高。但是“牧场运营商”们的投入只占少部分,大多数款项都是由当地政府补贴款、银行贷款组成。地方政府还往往会给予优惠的土地政策,土地征用等工作也往往由当地政府全权办理。

  超级牧场属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政府为了有漂亮的GDP,各部门更是“服务周到细致”,全面让位于招商引资。以现代牧业为例,曾有媒体报道指出,2009年现代牧业在某市项目落成之前,为使尽快获得环评批复文件,该市环保局局长与分管副局长“先后12次到省局汇报,争取支持,并努力做好各种协调工作”。环评报告批复下来后,“市环保局指派专人到省局代业主取回批文,并送到业主手中,受到业主肯定”。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该种待遇。“只有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才有这种能力,小企业获得如此优待的可能性太小了。”王丁棉如此告诉记者。

  事实上,三聚氰胺之后,国家对乳业进行整顿之下,超过400家的乳企被迫关门。“国家的整顿,实际上就是排除中小企业。把企业分为等级,央企却拥有特权。”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指出。

  一边是国家大力支持规模化养殖,另一边中小企业发展却愈发艰难。而一些散户更因为国家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得不忍心放弃奶牛养殖。

  陕西不少奶农诉苦说,国家政策规定养一头牛进行一定补贴,但实际上能拿到这笔钱的养殖户非常少。“要么迟迟拿不到补贴款,要么拿到奶农手里的比规定的额度少。”

  西安市临潼区奶牛养殖场2010年有四五百头牛,但2011年却只剩下不到40头。厂主陈会云介绍,因为生意不景气,一些养殖场都倒闭关门了。“不少牛贩子经常来这里收牛,一个牛贩子一年基本能杀1000头牛。”他说。

  像陈会云一样,奶牛养殖场的规模都在不断萎缩。一位奶农算了一笔账,即使牛饲养得好,一头牛一年产奶6吨-7吨,挤奶收入接近2万元,但剔除各项成本后,一头牛一年的纯利润仅为2000余元,其中不包括人工投入。

  相对于大牧场政府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补贴,小规模养殖的境遇可谓艰难。实际上,国家规定超过50头牛的农场即为规模养殖。但此等规模与号称的“万头牧场”待遇显然天地之差。

  西部乳业协会秘书长魏荣禄表示,近十年,民族乳业受到极大伤害。“真正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发展。只有正确地引导,中小企业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否则,中小乳企不可能拥有未来。”魏荣禄如是说。分散适度规模化牧场才是中国奶业协会与农业部大力倡导的。

  快速扩张的忧患

  有乳业专家认为,代表乳品加工企业的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及背后的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等,受到乳品加工企业的误导,认为竞争的结果必将留下特大型企业,因此大力倡导万头牧场此类超大规模养殖模式。但他们却忽视了中国是否适合进行万头规模的养殖。

  “中国不适合搞万头牧场,太超前,在污染、防疫、疾病等方面很难做到有效控制。”魏荣禄明确表示。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也认为,万头牧场奶牛养殖不仅对地理环境、饲料、水源、物流运输等要求很高,对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有严格要求。

  他指出,奶牛养殖是一个高排污的产业,平均一头奶牛一天排粪尿50公斤左右,一个万头牧场一天粪污的排放量能达到600吨左右,一年排泄物就有20多万吨。一头牛一年所产生的粪污需要10亩地来消化。在大部分是耕地的农业地区,完成20万吨污物降解非常困难。

  尽管现代牧业对外称所有牛粪都已进行固液分离,按国家规定进行了处理。但在周围的农田里,随处可见到排放的牛粪,致使土地不能耕种。现代牧业一向宣称的“零排放”至今仍未实现。事实上,一些热衷于GDP数字的政府甚至并未把环境问题放在首位。

  2007年3月9日发布的《关于汶上蒙牛现代牧业有限公司万头奶牛养殖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显示,该项目未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6年7月擅自开工建设,至报告批复时场内牛舍已基本建成,济宁市环保局曾对项目下达停建处罚通知。然而,随即恢复开工,未见任何处罚。

  除此之外,王丁棉指出,规模养殖会造成奶源的不安全性。万头集中饲养,容易滋生疫病,特别是大规模圈养,饲养环境条件恶劣,所产原奶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同时,由于管理经验不成熟,万头牧场缺乏必要的管理人才。由于空间的有限,动物几乎没有活动范围,降低了动物的福利水平。

  “建设万头牧场,不能赶时髦,更不能过于盲目,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条件与实际情况。”王丁棉认为。

  实际上,早在2002年,在一场名为广东东瀛奶业项目发展论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38名畜牧专家曾专门探讨超大牧场选址以及经济规模等问题。他们达成的共识是,在中国南方,1000-2000头奶牛的牧场可实现最佳规模效应;在北方,除了呼伦贝尔等少数地区,其他地方并不具备建设万头牧场的自然条件。

  然而,现实情况是,各大乳企万头牧场项目争相上马。“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乳制品快速扩张产生了不规范的行为,如今这种不规范已经到了奶源上。如果在奶源上不规范,那么严重问题还会发生。”雷永军告诉记者。

  在王丁棉看来,速度越快,质量必然没有保证。对牧场规模越大越美的盲目追捧下,是否又会隐藏另一个乳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