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Language="VB" ContentType="text/html" ResponseEncoding="gb2312" %>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

解抗剂给我们牧场生产的一点启示

 
来源/作者: 荷斯坦通讯
发布时间:

2009-10-28

编录: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
 

  最近一阶段时间,我们经常会听到牧场牛奶中含有解抗剂而被加工厂拒收。那么,解抗剂到底是什么东西?
  解抗剂其化学名称叫做β-内酰胺酶,它能裂解青毒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它们灭活的水解酶,换句话说就是能破坏分解抗生素,使牛奶中检测不出抗生素,从而把此种鲜奶认为是“无抗奶”。有这样一个事实:一瓶18毫升解抗剂,在3小时之内,便可1吨“有抗奶”分解成“无抗奶”,一去“解抗剂”仅仅需要几十元,而1吨“无抗奶”价值几何?其中的玄机不言而喻。
  根据牛奶中解抗剂可能的来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源性的,即人为地有意识的添加到牛奶之中,类似于三聚氰胺的手法;另一种则是内源性的,是牛奶中本身含有的有关细菌产生的。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像三聚氯胺之类的添加物已成为过街老鼠,虽然解抗剂的安全性风险未知,但作为乳品生产企业是严禁在牛奶中添加该物质的。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部分牛奶生产经营者会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中添加解抗剂,使之成为披着羊皮的狼——冒充无抗奶。我们光明乳业在牛奶质量安全方面一向走在同行业前列。因此对无抗的理念是一如既往的贯彻,同时在原料的检测之中增加了解抗剂的检测,保证我们的消费者饮用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抗奶”。
  那么作为牧场,直接提供原料奶的我们,当然绝对不会将李鬼冒充成李逵,所以含有抗生素的牛奶是坚持停止上市销售的,我们也是一直这样做的。但在实际生产中,牛奶中含有解抗剂的事情却经常听到,这很有可能就是内源性β-内酰胺酶在作崇,它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滋生蔓延开了。今年6月中旬上海某牧场就曾经发生了牛奶中被检测出含有解抗剂,当时通过实地探查,从饲料到挤奶、从技术到管理,牧场没有添加使用解抗剂之类的药物。然后随机抽样了5头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牛只和5头没有使用任何药物的牛只进行检测,结果有5头牛被检测出了解抗剂,包括没有使用药物的牛也包涵在列,所以说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存在并不是说和有无使用抗生素有关,即使正常的牛只体内也可能同样含有解抗剂。目前对于为何正常的牛只体内也会含有解剂尚无明确的定论,但是这与牛只体内含有细菌有关已有普遍认同,即在牛只的生长发育和产奶生产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原菌,也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进行疾病的治疗,在此过程之中由于治疗不利,如抗生素使用方法不正确,、不对路,而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或是耐药性,那么菌体内必定产生了某种物质以抵抗生素的杀灭作用,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以分解相关抗生素就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因此这就对我们牧场的保健工作与饲养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治疗疾病尤其是乳腺炎时,必须正确地有效地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且尽可能治愈,防止慢性感染的持续和蔓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不利的治疗过程或慢性持续感染过程中,就是此类细菌开始发生“变异”“进化”的过程,一旦此类细菌成为了产酶菌,那么不仅牛奶中含有解抗剂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且此类产酶菌呈显性感染时我们将没有有效地抗生素进行治疗,而造成牛只生产性能的大幅下降,甚至淘汰与死亡。
  鉴于此,对于内原性β-内酰胺酶,我们认为牧场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治疗疾病选用抗生素要具有针对性,治疗必须快速有效,必要时要做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工作,不可乱用滥用药物,这工作对兽医保健人员是基本,但要做到合情合理和科学性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诊疗施药水平。
  2. 选用和采购的抗生素品种是否有所更新或全面,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选用固定的几种抗生素?细菌进化发展了,我们的治疗药物还是停留在原地,那么疾病治不好不说,细菌的抗生素却产生了。根据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从不同奶牛场奶样中细菌的分离情况来看,金黄色葡萄力是导致本地区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从上海奶牛场分离的乳房炎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氧氟沙星均高度敏感;对红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耐药,因此不适合作为临床用药。其中有二分之一的菌株对庆大霉素、链霉素、苯唑青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卡那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药,建议临床可以选择其它类药物防治奶牛乳房炎。
  3. 牧场的隐性乳房炎比例怎么样?持续和反复感染率情况如何?我们要进行有效地管理,注重挤奶操作,开展有效地消毒和防疫工作,做好环境卫生,把耐药菌和产酶菌的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控制住。
  4. 建立合理的淘汰制度,对于持续和反复感染的牛只进行综合考量后予以淘汰,这些牛只是传染源。
  5. 有抗奶的管理:要进行统一的回收和处理工作,不可随意处置或乱倒。同时,有抗奶不应再饲喂给犊牛,让我们牧场一下代进行提前的接种工作和继承某菌的“优良传统”,这是目前牧场非常普遍的做法,实际这样非常不妥,应立即停止这样的做法,应饲喂本场的好牛奶,或使用代乳粉等。
  牛奶中的解抗剂检测通常采用间接SNAP法,它与抗生素SNAP检测法相类似,但判定结果刚好与抗生素相反,SNAP读数仪结果阳性(大于等于1.05):β-内酰胺酶阳性。现在加工厂主要就是通过该法检测解抗剂的,但是它对于鉴别外源性与内源性方面尚不能做出明确的区分,这就意味着即使牧场没有人为地添加解抗剂,而牛奶中通过前面所述的种种情况含有了内源性β-内酰胺酶,也同样会一棍子打死,遭到拒收。目前有关科研机构正在积极开展原料奶与隐性乳房炎致病菌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研究,希望通过原料奶中内源性β-内酰胺酶含量与隐性乳房炎等有关指标的相关性,为区别内外源性β-内酰胺酶的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制订出可区别内外源性β-内酰胺酶相对含量的技术标准。同时我们的生物制药企业与机构在不断研制新型抗生素,甚至是生物素来安全高效地杀灭病原菌。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通过前面的介绍,作为牧场,我们不能对此不能等闲视之,目前唯有加紧修炼内功,实事求是地管理好牧场,把奶牛疾病防治工作做好,减少由于人为失误导致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产生和产酶菌的扩散传播,这才是我们切实要做的工作。我们希望尽快能有成熟的技术鉴别出内外源性β-内酰胺酶,还牧场清白,还乳品行业一个清白,还“无抗奶”的真正面目,恢复“无抗奶”的合法身份,让我们的乳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