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8日上午,“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IDF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潘蓓蕾介绍,本次大会将于2006年10月20日至23日在中国上海召开。预计将有80个国家3000名乳业界人士,学术界人士和政府部门官员参加本次大会,FAO(联合国粮农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OIE(世界动物健康组织)等其它国际重要组织也将积极参与此次盛会。
IDF是国际乳品联合会缩写,现有49个成员国,这49个国家覆盖了全球74%牛奶产量。大会每4年举办一次,这是IDF成立100多年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目前在亚洲仅有日本、印度、中国三个国家是IDF的成员国。
此次乳业盛会在中国举办与中国乳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据潘蓓蕾主席介绍,2004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2368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2.5倍,人均奶类产品占有量达18.2千克;乳制品产量达949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8.0倍,其中液体乳产量增长了14.4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663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3.0倍。2005年1——11月,乳制品产1174.7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7.1%,全年有望达到1300万吨;工业总产值796.7亿元,同比增长26.75%,全年有望达到900亿元。
潘蓓蕾主席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乳制品消费市场正在趋于成熟,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乳制品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中国乳制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正因如此,中国于1995年加入IDF成为正式成员,并组成中国IDF委员会,每年组团出席IDF年会,多次在会议上发言,引起世界乳业对中国的更多关注。
2001年,上海市政府提出要将重大的国际会议引入上海,这一设想很快得到了IDF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潘蓓蕾的支持和中国政府的认可。于是,在2002年巴黎召开的世界乳业大会上,潘蓓蕾主席向IDF主席提出在中国举办世界乳业大会的申请;2003年7月,IDF中国国家委员会委托光明乳业申办“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2003年9月,IDF年会在比利时布鲁日召开时,会员国一致通过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在中国上海举办;2004年9月,得到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国务委员唐家璇的正式批准,这次盛会由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和IDF中国国家委员会共同主办,由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支持,由上海奶业协会和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具体承办。
据“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中国组委会成员郑大征先生介绍,目前会务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与盛会同期还将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规模空前的乳业会展,共计约800个展位、16,000平米的展厅将向展商提供一个向全球乳业充分展示的平台,招商工作目前正在有序进行中。
中国乳业国际化骤然加快
1998年,光明正式提出“用全国资源做全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随着光明“好牛好奶百分百”的品牌营销,光明又提出了“用世界资源做大中国乳业”的战略思想。
“其实我们现在是在本土进行一场国际竞争。如何打造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王佳芬如是说。怀有国际化梦想的并非只有光明。在香港上市融资的蒙牛也立誓要做“世界牛”,潘刚在接手伊利之后也表明了进军“世界乳业十强”的目标。
而在中国三大乳业巨头纷纷把目光投向全球之前,跨国公司早已垂涎中国这块发展前景广阔的巨大市场。
其实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国际乳业巨头已开始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到1995年,世界排名前五位的雀巢、卡夫、达能和帕玛拉特等跨国乳业巨头全部都在中国开展业务。然而,由于对中国乳业市场和消费特点的了解和应对举措不足,原本雄心勃勃的外资乳业巨头却近乎集体遭遇了在中国市场的第一波溃退。
但自去年开始,乳业外资在中国又开始步入“涨潮期”。2005年7月,完达山乳业公司与RichKeen公司及统一中国投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共认购“完达山”50%股权,认购总金额达10亿元人民币;8月,蒙牛集团和世界第二大乳业巨头丹麦阿拉?福兹公司签署合资协议,组建一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10月,光明乳业与达能亚洲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达能进一步增持光明乳业股份;12月石家庄三鹿集团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已就成立一家合资企业达成协议。
全球目光聚焦中国
虽然中国乳品尚未真正打入国际市场,但在光明掌舵人王佳芬看来,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早已开始:所谓“国际竞争”并不是说一定要走出国门去竞争,其要义应该是“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而现在国际著名的几大乳品巨头已经都以各种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
“中外乳业发展的差距不仅意味着压力,也意味着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动力。” 王佳芬分析认为,当前国内具备一定实力的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主要并不是反映在外观上,其实工厂设备等硬件都差不多,更多的差距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上,在细节管理和执行力上。
王佳芬认为,走“合作-学习-超越”的国际化道路是比较适合中国乳业的发展路径。在她眼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技术、资本和人才是中国乳业加快融入世界乳业必备的四组“基因”,而融合的要诀则在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时俱进,对“基因”不断更新重组,由此形成并保持管理变革的能力,并将其升级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从达能的“从镰刀到刀叉”到光明的“从牧场到餐桌”,从达能的“质量宪章”到光明的“质量宣言”,就连质量副总裁的设置及职能要求两者似乎都同出一辙。
光明并不讳言对法国达能这一合作伙伴的学习,在王佳芬眼里,此举无疑也是中国乳业发展、不断走向国际的一次大好机遇,在国际乳业竞争舞台上炼就一身过硬内功,而向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学习恰恰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打造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的手段。王佳芬表示,在学习中持续改进就是缩小与国际巨头差距的必由之路,而超越则是最终目标。
光明的国际化路线也是中国乳业公司的共同发展之路。前年,蒙牛开始和澳大利亚佳伐公司和印度尼西亚三林公司共同组建示范牧场,去年联手丹麦阿拉?福兹公司拓展奶粉市场,伊利也接着宣布将和芬兰的维利奥公司(Valio)签约,得到今后五年内在中国独家使用全球最著名益生菌LGG的权限,补齐自己在酸奶业务上的短板。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中国乳品企业与世界乳品企业的强强联手,在合作中不断学习、超越,是提升中国乳业整体水平、实现“中国牛奶”走向世界市场的极佳途径。
而今年金秋即将在上海举办的“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则再次为中国乳业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沟通融合平台。这次盛会将关注乳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使各国能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乳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十个专题会议的议程已基本确定,分别为“动物健康-传染性和生产疾病的管理和控制”、“良好牧场操作规范在原奶生产及牧场管理中的应用”、“乳制品卫生和安全以及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准”、“牛奶及乳制品对健康的益处”、“增强健康的牛奶成分:技术提升和对健康的益处”、“乳的再制、强化和添加”、“乳制品科学和技术”、“全球乳业高层论坛”、“世界乳业生产和贸易;亚洲贸易政策及其发展”、“乳业的形象和价值宣传”。
当中国乳业遭逢世界乳业,差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找到恰当的将差距转换为动力的路径,中国乳业加快融入世界乳业大家庭并占据独特地位之日应该不会太遥远。
|